中部水域人工岛研究

首页 | 最新消息 | 研究概览 | 策略定位、规划目标及亮点 | 初步建议 - 填海范围 | 初步建议 - 概括土地用途 | 初步建议 - 策略性运输基建 | 初步建议 - 可能融资选项 | 公众参与小册子| 公众参与活动 | 一图尽览 | 传片 | 独立专家小组/研究团队专家顾问 | 新闻稿 | 相关连结 | 下载资料 | 联络我们 | 文字大小 | | EN | 图文版

初步建议

概括土地用途

第三个核心商业区 + 七个生活社区 + 旅游、康乐、休闲及商业用途 + 公用设施*
*包括污水处理厂、海水化淡厂、废物转运站、先进厨余处理设施、区域供冷系统及洗盥污水处理厂

土地用途目标 有特进一步研究
居住用途 25%
与出行相关的设施# 25%
政府、机构及社区设施和公用设施 20%
休憩用地 20%
经济用途 10%
#包括与道路及铁路相关的设施、行人街道、单车径等

完成后的主要发展参数

人口: 500 000至550 000

住宅单位数量: 190 000至210 000
(采用《香港2030+》提升居住空间10%-20%的建议)

公私营房屋比例: 70:30

就业职位: 270 000
(包括约 200 000 个位于核心商业区的就业职位)

休憩及社区设施用地与人口比例: 每人不少于3.5平方米
《香港2030+》的建议

最高住用地积比率: 生活社区6.5
核心商业区7.5

最高非住用地积比率: 15

1. 一个集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的第三个核心商业区

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占地共约100公顷(当中包括商业、住宅、文化康乐、休憩及与出行相关等不同用途),位处A岛东面,享有较近港岛的地理优势,将提供约400万平方米的商业总楼面面积,打造一个新时代的核心商业区、香港未来的发展引擎,配合国家推动香港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以及法律服务枢纽的政策。

参考海外近年先进城市规划新或改造现有核心商业区的经验,并考虑到新一代青年人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期望,人工岛上的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将采用有别于传统核心商业区的创新规划理念,以城市设计及地方营造方式,塑造集工作-居住-休闲娱乐的优质生活和工作环境。

多元化的活动和混合用途的规划将为商业区注入活力,亦会成为香港另一个独特和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除了提供商业空间及便捷交通网络之外,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亦会预留土地作房屋、 文化、创意艺术、时尚娱乐、热门城市运动和日常生活相关设施,以及大量优质的公共空间。

在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以外亦会预留土地作其他经济用途(例如创意产业、私营医疗、私营教育、旅游、游艇会所及零售餐饮娱乐) 。

我们同时考虑在岛上的规划加入离岛文化旅游元素,例如渔人码头,为本地渔业界提供升级转型机会。

2. 以 15 分钟生活圈概念规划七个宜居生活社区

这些宜居生活社区将以环保集体运输系统连接,并由蓝绿走廊分隔,沿岸更设有绿化海滨长廊。

根据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概念,每个社区会占地约80 – 100公顷,并以环保集体运输系统车站为中心,合理分布社区内的公共交通站点、日常购物及餐饮设施、基本社区设施、休憩用地等。

同时规划完善的行人及单车径网络,让居民可以以步行或骑单车等健康出行模式,在15分钟内从居所到达不同目的地,获取各种生活所需。

此外,每个社区亦预留土地作大型社区康乐设施及/或经济用途,希望在提升职位多元化之余,亦增加居民原区就业的比率。

总体而言,核心商业区以外将会有约10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面面积分布于这七个社区。

3. 推广健康生活和生物多样性的蓝绿网络

人工岛会同时规划一套完善的蓝绿网络,为岛上居住及工作的市民提供多样的康乐及运动机会,并创造多元化的动植物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

这些网络包括为各个生活社区之间的蓝绿走廊、逾20公里鼓励亲水文化的易达海滨长廊、生态海岸线,以及不同的邻舍、地区及区域休憩用地。

此外,人工岛附近的水域(包括岛与岛之间的水道),亦非常适合作游艇停泊处及进行各类水上活动的场地,包括举办本地/国际比赛。

4. 采用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的城市策略

务求岛上发展长远能应对气候变化,并促使全港在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目标。

a.可持续规划及城市设计

  1. 规划便捷及具抗御力的用途布局
    - 具抗御力的海岸线设计
  2. 提升建筑物的环境表现及鼓励绿色建筑
    - 考虑盛行风向及楼宇坐向,减低能源消耗
    - 采用「组装合成」建筑方法,减低碳排放
    - 15分钟生活圈
  3. 推动城市林务

b. 综合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基建系统

  1. 采用「海绵城市」设计(包括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
  2. 使用再生能源
  3. 采用区域供冷系统
  4. 兴建海水化淡厂
  5. 设置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设施
  6. 铺设公用设施共同沟

c. 智慧出行*

  1. 规划整全的行人及单车径网络
  2. 提供电动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例如氢能车)的支援设施)

* 并配合运输署将会在《交通运输策略性研究》下建议的措施


发展局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规划署 | ARUP | 相关连结 | 私隐政策声明 | 重要告示 | 可持续大屿 Instagram | 可持续大屿 facebook
版权所有 © 2023 土木工程拓展署
修订日期:202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