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

首頁 | 最新消息 | 研究概覽 | 策略定位、規劃目標及亮點 | 初步建議 - 填海範圍 | 初步建議 - 概括土地用途 | 初步建議 - 策略性運輸基建 | 初步建議 - 可能融資選項 | 公眾參與報告 | 公眾參與小冊子 | 公眾參與活動 | 一圖盡覽 | 影片 | 獨立專家小組/研究團隊專家顧問 | 新聞稿 | 相關連結 | 下載資料 | 聯絡我們 | 文字大小 | | EN | 圖文版

初步建議

概括土地用途

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 七個生活社區 + 旅遊、康樂、休閒及商業用途 + 公用設施*
*包括污水處理廠、海水化淡廠、廢物轉運站、先進廚餘處理設施、區域供冷系統及洗盥污水處理廠

土地用途目標 有特進一步研究
居住用途 25%
與出行相關的設施# 25%
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公用設施 20%
休憩用地 20%
經濟用途 10%
#包括與道路及鐵路相關的設施、行人街道、單車徑等

完成後的主要發展參數

人口: 500 000至550 000

住宅單位數量: 190 000至210 000
(採用《香港2030+》提升居住空間10%-20%的建議)

公私營房屋比例: 70:30

就業職位: 270 000
(包括約 200 000 個位於核心商業區的就業職位)

休憩及社區設施用地與人口比例: 每人不少於3.5平方米
《香港2030+》的建議

最高住用地積比率: 生活社區6.5
核心商業區7.5

最高非住用地積比率: 15

1. 一個集工作、居住、休閒娛樂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佔地共約100公頃(當中包括商業、住宅、文化康樂、休憩及與出行相關等不同用途),位處A島東面,享有較近港島的地理優勢,將提供約400萬平方米的商業總樓面面積,打造一個新時代的核心商業區、香港未來的發展引擎,配合國家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以及法律服務樞紐的政策。

參考海外近年先進城市規劃新或改造現有核心商業區的經驗,並考慮到新一代青年人對工作生活平衡的期望,人工島上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將採用有別於傳統核心商業區的創新規劃理念,以城市設計及地方營造方式,塑造集工作-居住-休閒娛樂的優質生活和工作環境。

多元化的活動和混合用途的規劃將為商業區注入活力,亦會成為香港另一個獨特和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除了提供商業空間及便捷交通網絡之外,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亦會預留土地作房屋、 文化、創意藝術、時尚娛樂、熱門城市運動和日常生活相關設施,以及大量優質的公共空間。

在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外亦會預留土地作其他經濟用途(例如創意產業、私營醫療、私營教育、旅遊、遊艇會所及零售餐飲娛樂) 。

我們同時考慮在島上的規劃加入離島文化旅遊元素,例如漁人碼頭,為本地漁業界提供升級轉型機會。

2. 以 15 分鐘生活圈概念規劃七個宜居生活社區

這些宜居生活社區將以環保集體運輸系統連接,並由藍綠走廊分隔,沿岸更設有綠化海濱長廊。

根據15分鐘生活圈的規劃概念,每個社區會佔地約80 – 100公頃,並以環保集體運輸系統車站為中心,合理分布社區内的公共交通站點、日常購物及餐飲設施、基本社區設施、休憩用地等。

同時規劃完善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讓居民可以以步行或騎單車等健康出行模式,在15分鐘內從居所到達不同目的地,獲取各種生活所需。

此外,每個社區亦預留土地作大型社區康樂設施及/或經濟用途,希望在提升職位多元化之餘,亦增加居民原區就業的比率。

總體而言,核心商業區以外將會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分布於這七個社區。

3. 推廣健康生活和生物多樣性的藍綠網絡

人工島會同時規劃一套完善的藍綠網絡,為島上居住及工作的市民提供多樣的康樂及運動機會,並創造多元化的動植物棲息地,提升生物多樣性。

這些網絡包括為各個生活社區之間的藍綠走廊、逾20公里鼓勵親水文化的易達海濱長廊、生態海岸綫,以及不同的鄰舍、地區及區域休憩用地。

此外,人工島附近的水域(包括島與島之間的水道),亦非常適合作遊艇停泊處及進行各類水上活動的場地,包括舉辦本地/國際比賽。

4. 採用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的城市策略

務求島上發展長遠能應對氣候變化,並促使全港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目標。

a.可持續規劃及城市設計

  1. 規劃便捷及具抗禦力的用途布局
    - 具抗禦力的海岸線設計
  2. 提升建築物的環境表現及鼓勵綠色建築
    - 考慮盛行風向及樓宇坐向,減低能源消耗
    - 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方法,減低碳排放
    - 15分鐘生活圈
  3. 推動城市林務

b. 綜合智慧、環保及具抗禦力基建系統

  1. 採用「海綿城市」設計(包括可持續的城市排水系統)
  2. 使用再生能源
  3. 採用區域供冷系統
  4. 興建海水化淡廠
  5. 設置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設施
  6. 鋪設公用設施共同溝

c. 智慧出行*

  1. 規劃整全的行人及單車徑網絡
  2. 提供電動車及其他新能源汽車(例如氫能車)的支援設施)

* 並配合運輸署將會在《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下建議的措施


發展局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規劃署 | ARUP | 相關連結 | 私隱政策聲明 | 重要告示 | 可持續大嶼 Instagram | 可持續大嶼 facebook
版權所有 © 2023 土木工程拓展署
修訂日期:2024年7月12日